7位在湘专家当选两院院士 看看他们的“绝活”

2015-12-08 07:52:58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刘颖]
字体:【

攸县籍人陈国强当选中科院院士

今年52岁,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白血病研究

陈国强

株洲晚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 周世伟 皮灿华

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3年的院士增选名单,1963年生于攸县黄丰桥镇的陈国强,成功当选。据了解,本次共增选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国强今年52岁,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分化与凋亡重点实验室主任。

7日下午,记者采访了陈国强的哥哥陈之强,了解了一些陈国强的成长故事。记者试图通过陈之强联系陈国强,但陈之强表示,“弟弟曾嘱咐过,他目前比较忙,暂时不适合接受任何采访。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网上都有,不必对他个人给予太多关注”。

□他的研究

长期致力于白血病的研究

陈国强长期致力于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分子发病学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并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上海市重点研究项目。

在建立和完善蛋白质组学技术,尤其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技术平台的基础上,陈国强建立了前肿瘤干细胞研究、非编码RNA研究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技术体系——在白血病的发病学领域提出新的观点,为白血病的治疗学研究提出新的线索;以中草药有效成分或活性天然产物为探针,为新的肿瘤药物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肿瘤干细胞实验技术体系,探索针对肿瘤干细胞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

搞科研有点像侦探破案

记者通过查询网上资料得知,搞科研,在陈国强看来,有点像侦探破案。那时,国内有些地方用含砒霜的试剂治疗白血病,收获奇效,可没人知道其中的机理。这激发了陈国强的“侦探瘾”——搜集实验数据,就像分析犯罪现场的痕迹;然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抓获“元凶”;当“铁证如山”时,论文也就水到渠成。

经过无数次实验,1996年,陈国强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血液》上发表的关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论文,引起轰动。

但是,陈国强未骄傲自满,仍盯着白血病和砒霜不放,一头扎进了“案中案”。他苦思冥想:为什么在体外环境下,砒霜让白血病细胞迅速死亡,而患者注入砒霜药剂后,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能够部分分化成熟为良性细胞。最终,他证明低浓度的氧哪怕没有砒霜介入也能使白血病细胞分化,这一系列论文的发表,奠定了新的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的理论基础。

□他的故事

陈国强从小有当科学家的梦

陈之强回忆,弟弟陈国强是在爷爷去世后1年出生的。“爷爷去世前便催着我的母亲再生一个儿子,还取名为‘国强'。”陈之强说,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算是爷爷对国家的一种期待。

陈家祖辈都是靠挖煤为生,后来陈国强的父亲从煤窑出来,另外找了一份工作,靠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全家。陈之强说,当时家里4个小孩,一家人过得很拮据。

陈之强回忆,陈国强读初中的时候正值“文革”,上初中就要“半工半学” 或“半农半学”,但陈国强毅然坚持着学习。到了1977年,他进了县里的高中读书,他从小听着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长大,因此一直有个当科学家的梦。

曾高考落榜,大学初期也迷茫过

1979年,16岁的陈国强参加高考但落榜了,比他年长20岁的哥哥逼着他复读一年。第二年,他勉强上了本科录取线,被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录取。

大学第一年,陈国强的成绩不怎么样,当时他有些迷茫。大二那年,来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振义教授来校开讲座,7天7次讲座把陈国强给“镇住”了。陈国强觉得大科学家就是要有这样的气势,从此他暗下决心用功读书,将来要考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

此后,陈国强的成绩在班上开始拔尖。1985年,陈国强考上了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考上了王振义教授的博士生,并得到血液学界新的领军人物陈竺的指点。

 

 

 

今日热点
焦点图